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艺术阳明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
  1. 当前位置
  2. 藏书馆
  3. 王阳明传:知行合一的心学圣人

王阳明传:知行合一的心学圣人

2019-05-10

基本信息

作者:度阴山

出版社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
出版年月:2014-07-01

ISBN:9787550230002


书籍介绍

中国泱泱数千年历史,称得上圣人的不过“两个半”,分别是孔子、王阳明与曾国藩半个。

其中的王阳明,让当时人瞠目,也令今人难以置信的一点在于,他在年方十三岁的时候就立下远大志向“人生第一等事,当是读书做圣贤”。不但如此,他将这一看似荒谬的目标贯穿一生,即便他少年丧母、年纪轻轻就患上当时的绝症(肺结核)、仕途屡屡受挫,但终究未能阻止他大放异彩,跻身圣人行列。立德、立言、立功,中国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“三不朽”,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。无怪乎其后五百年里,无论是中国的张居正、曾国藩、孙中山、蒋介石,还是日本的东乡平八郎等,均将其奉为精神导师。

在这本王阳明的通俗传记里,我们可以看到,这位传奇人物如何不断砥砺自我,在生活和思想中探索与精进,成就了让后人膜拜不已的煊赫业绩。我们也可以沿着心学的形成发展进程,领会知行合一理论的真谛,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来指导自己,成就更好的人生。


作者介绍

燕山刀客,本名张勇,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,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。长期专注于明史写作,出版有历史传记《朱棣的成功之路》《大明设计师刘伯温》等,译著《中华文明史》《中国与中国人》《林肯传》等。

十年前与王阳明结缘,从此沉迷心学不可自拔,深感阳明心学之博大精深,在文字感觉最好的时期,撰成畅销书《心学圣人王阳明》。出版后仍经反复打磨修订,乃有今日之新版《王阳明传》。


目  录

  • 自序 阳明先生,百世之师

  • 第一章 少年时代就注定不平凡

  • 一、贵人语迟,不会说话有玄机

  • 二、再有天赋,也得让人知道

  • 三、年龄虽小,理想一定要远大

  • 四、人的一生,可以因一件小事改变

  • 五、面对家暴,如何能出奇制胜

  • 第二章 科举之路实不轻松

  • 一、大喜日子,新郎是个蒙面人

  • 二、放纵一夜,内疚了一生

  • 三、格竹失败,否认的是朱熹

  • 四、逢场作戏,认真你就输了

  • 五、别人的不幸,就是自己的机会

  • 第三章 不安分的小官爱折腾

  • 一、日有所思,才能夜有所梦

  • 二、所有终极智慧,一定会在最高点相会

  • 三、阳明洞天,世间始有王阳明

  • 四、山东乡试,考题让人震惊

  • 第四章 得罪刘瑾交厄运

  • 一、过早接班,小皇帝胡作非为

  • 二、恶人刘瑾,也有自己的苦衷

  • 三、告倒刘瑾,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

  • 四、替父出头,光荣进入奸党名录

  • 第五章 逃跑之旅尽显谋略

  • 一、贬官龙场,阳明忆与美人别

  • 二、千里追杀,让你无功而返

  • 三、编个谎话,只是不想麻烦别人

  • 四、夜宿破庙,人心之恶胜猛虎

  • 五、再过二十年,朋友来相会

  • 六、王门一期,患难时刻见真情

  • 第六章 “龙场顿悟”成就大智慧

  • 一、环境艰苦,却有意外的收获

  • 二、阳明顿悟,为什么只能在龙场

  • 三、龙冈书院,梦开始的地方

  • 四、贵阳讲学,辉煌从此起步

  • 五、知行合一,要领究竟在哪里

  • 六、《瘗旅文》,字字是血

  • 第七章 两京讲学成效不俗

  • 一、心即理:道理都是相通的

  • 二、庐陵知县,提升管理能力的好平台

  • 三、王阳明定律:迫害他的人没好下场

  • 四、惟精惟一,辉煌始于大兴隆寺

  • 五、中招“朱陆争端”,心学从此南迁

  • 六、人在滁州,无善无恶心之体

  • 七、省察克制,金陵结出丰硕果实

  • 第八章 巡抚南赣成军神

  • 一、多次拒绝,才显得你更有分量

  • 二、事上磨练,有机会就要演练兵法

  • 三、新官上任,三把火是必烧的

  • 四、声东击西,玩的就是阴谋

  • 五、一则文告,可抵十万雄兵

  • 六、知己知彼,打破横水与桶冈

  • 七、擒贼先擒王,自然事半功倍

  • 八、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

  • 第九章 宁王谋反有预谋

  • 一、仇恨的种子,早就埋藏许久

  • 二、十年如一日,朱宸濠的准备动作

  • 三、宁王拉拢,王阳明不想点破

  • 四、天才末路,唐伯虎的悲剧收场

  • 五、宁王饭局,可惜走了最想杀的人

  • 第十章 生擒宁王谈笑间

  • 一、摆脱追杀,我的经验很丰富

  • 二、哥写的不是信,是谋略

  • 三、知行合一,一天占领南昌城

  • 四、兵不厌诈,比拼的就是智慧

  • 五、鄱阳湖小战,改变的是历史大格局

  • 六、不是淡定,是时间不够用

  • 第十一章 成功献俘渡难关

  • 一、叛乱已平,朱寿大将军还要南征

  • 二、软硬兼施,巧计赶走锦衣卫

  • 三、杭州献俘,利用矛盾保全自己

  • 四、扮猪吃虎,逼退两万北军

  • 五、“嘉靖我邦”,王阳明成了预言家

  • 第十二章 阳明心学出江西

  • 一、圣学即心学,阳明学派诞生

  • 二、阳明哲学的宇宙观:心即理

  • 三、阳明哲学的人生论: 知行合一

  • 四、阳明哲学的方法论:致良知

  • 五、江右学派,阳明思想的真正传人

  • 六、泰州学派,百姓日用即道

  • 第十三章 绍兴讲学结硕果

  • 一、嘉靖登基,王阳明入阁梦破灭

  • 二、大礼议,一封奏折引发的血案

  • 三、受封伯爵,父亲走得安心

  • 四、山阴小城,吸引全国学子

  • 五、《遵经阁记》:六经“吾心之记籍”

  • 六、纯乎天理,圣人必可学而至

  • 七、天泉聚会,四句教横空出世

  • 八、老来得子,难以享受天伦之乐

  • 九、抵制佛道,坚定圣人之学

  • 十、天泉正道,浙中学派奠根基

  • 第十四章 广西平叛太轻松

  • 一、兵不血刃,轻松平定思恩、田州

  • 二、出其不意,奇袭八寨、断藤峡

  • 第十五章 一生伏首拜阳明

  • 一、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

  • 二、拨乱反正,阳明先生入孔庙

  • 三、纠纷不息,智慧无法传承

  • 再版后记

  • 主要参考文献


书籍试读

第一章  少年时代就注定不平凡

一、贵人语迟,不会说话有玄机

在中国史学家的笔下,许多伟人的降生,都被赋予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神秘色彩。

比如汉高祖并非男欢女爱的副产品,而是其母亲在郊外休憩时,一条蛟龙与她媾合的产物,这一幕甚至被老公当场看到,并且得意洋洋地四处宣扬;隋文帝杨坚生于佛寺,当时紫气充庭,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喘过不过气来,小朋友头上长着一对犄角,身上长满了鳞,把可怜的接生婆差点当场吓死;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,据说星光满天,红光满屋,而且怪异的香味一晚上都不曾消失。

今天稍有常识的人,都知道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;可在科学知识贫乏的古代社会,信奉者还真的不在少数。神化的对象不光是帝王,也包括一些颇有建树的文臣武将——其中自然包括本书的男一号。

明宪宗成化八年(1472)九月三十日,已是深秋,万木萧萧。这天中午时分,大明浙江布政司绍兴府余姚县(今宁波市余姚市)一个姓王的家庭,传出了初生婴儿的啼哭声。

这家的少主人叫王华,字德辉,这年二十七岁,是一位饱读诗书的青年才俊,已经取得了秀才身份。妻子郑氏怀孕多日,据说已经十四个月了,全家人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她分娩,担心早过了十月怀胎期的孩子,会有什么不好的事。

就在这一天中午,郑氏屋里突然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。孩子哭了,大人们当然都会开心得笑出声来。这是王家第一个孙子,有着特殊的意义。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,更是一个新希望的创造,甚至整个家族,都会因此拥抱一个全新的未来。

王华的父亲王伦和母亲岑氏在隔壁听到哭声,心上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。王伦开心地对老伴说:“生了就好,不管男女,都是王家后代,当然,男孩更好……”

岑氏微微一笑:“老爷放心,绝对是个男孩!”王伦看她的笑容中有几分得意之色,好像有什么秘密似的,便急忙追问。还没等问出个结果,丫鬟来报,少奶奶生下了一个小公子,这下岑氏更得意,王伦更疑惑了。

在王伦的不断追问中,岑氏笑个不停,讲出了她早上的经历:

一阵丝竹之声把岑氏从熟睡中惊醒,看老头子睡得正香,她就悄悄打开门,顺着音乐声走了出去。太阳出来了,云头之上赫然立着一群人,他们身着华丽的服装,弹着琵琶,拨着箜篌,一派喜庆气氛。为首一位天神身披金甲,怀中抱着一个婴儿。岑氏向天上看,天神也第一时间发现了她。

天神笑呵呵地说:“喜降贵人,给你们家送个公子。”说着,他降落到地面,把孩子递到了老太太手中,是个男孩。老太太这高兴啊,那个年头,谁能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呢。

一行人驾着祥云,很快就不见了。

岑氏抱着孩子,半天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不敢相信发生的这一切。只见孩子粉嘟嘟的小脸蛋非常可爱,忍不住就想去亲一下。小孩一见陌生人,居然哇哇地哭了起来。岑氏大吃一惊,猛地打了个趔趄……

她睁开了双眼,发现自己还在屋里,还睡在老头子身边。刚才发生的一切,原来只是一场梦啊。

两个人都起床了,岑氏还没来得及给王伦讲这个梦,就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。

老两口来到郑氏房间,看到了他们的孙子。王伦见到孩子生得白白胖胖,不觉大喜,就把老伴讲的故事又给全家人复述了一次,并宣布:“这是富贵之吉兆,既然是神仙从云中给我们王家送来了孩子,就给他起名叫王云吧。”同时决定,把孙子出生的那间屋子,命名为瑞云楼。

圣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圣人的降生当然也不能平平淡淡。我们的男主角从出世之日起,就显得那样卓尔不凡。这个流传很久的故事是不是历史真实,固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,但我们多数人,还是愿意相信,乐于相信。

如果换算成阳历,那么王云出生于1472年10月31日,属于天蝎男。星座说见仁见智,但“天蝎座男性,具有冷静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,能够客观地观察事物,属于思辨性格”,这样的解读,放在成人之后的他身上,倒还真的是很合适。

孩子的出生,让王家上下都非常高兴,但好景不长,希望却变成了失望,失望甚至变成了绝望,大家都觉得王云这辈子完蛋了。为什么呢?

原来王云到了两岁,到了别的孩子早就会叫父母亲的年龄,却无法开口说话。也就是说,他很可能是一个哑巴。

语言表达能力对一个人、一个男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:你不会说话,就不能全力孝敬父母,不能充分照顾领导,不能悉心体贴妻子,还得给他们添麻烦,让他们时不时闹心。你的人生定然会相当坎坷,你的世界无疑会一片灰暗。

村口的桃花开过又谢掉,村前的河水涨潮又退潮,田里的庄稼收割又播种。五年的时光一晃而过,周遭的一切都在变化,老人去世了,秀才中举了,姑娘出嫁了,但小王云的嗓子,还和五年前一样。

眼看来到了成化十二年(1476),王云已经五岁,个子长高了,生得皮肤白净,眉清目秀,很招大人喜欢。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开不了口,说不了话就只能让人笑话,叫不了爹就只能坑爹。王家先后找了很多名医来看,银子花出去不少,但都看不出结果来。

一回回求医,一遍遍折腾,一次次失望,王家人也想通了,不再奢求什么了。别说是哑巴,就算再严重的残疾,都还是他们王家的儿子,都要永远抚养他。

这天,王华刚从外面公干回来,坐在客厅还没来得及喘口气,就听到非常陌生的细嫩声音:“爹……”王华愣住了,自己只有一个宝贝儿子,还不会说话,难道……

他抬起头,发现小王云站在自己的面前。真是儿子,他真的在叫自己了!王华虽然是个很稳重的人,这时候却也已经按捺不住兴奋了。他一把抱住了儿子,原地转了三圈才放下来。

“我的好儿啊,改名改得太英明了……”

原来,就在前一天晚上,王伦把老婆儿子一干人召集在一起,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。

“我要给孙子改名,改名守仁,字伯安。”

众人面面相觑,这是唱的哪出啊,王云是你老人家起的,瑞云楼是你老人家叫的,守仁又是什么典故?不过王伦在家里的威望是无可动摇的,他说改就得改。理解要执行,不理解也要执行。

王伦看着大家疑惑的眼神,有点不耐烦地说:“你们知道我今天遇到了谁?”

这天中午,王伦陪着小哑巴在家门口乘凉,一个和尚远远地走了过来,看到这么大的孩子咿咿呀呀地说不出一句话,不免着急。和尚于是叫住了王伦,在他耳边说了八个字。王伦一听幡然醒悟:宝贝孙子这名字是非改不可了。

“他爹,老和尚说了什么啊?”岑氏忙问。

“好个孩儿,可惜道破!”王伦一捋胡须,“听明白了吗?我孙子是从云中来的,但叫‘云’就道破了天机,上天这是略作惩戒……”

王华博览群书,很有见识,觉得老爹听信一个来历不明的和尚之言,就轻易改孩子的名字,这样的行为相当不靠谱。

但后来的事情似乎证明,王伦这个决策,不仅相当的靠谱,而且相当的英明。

提起这个王家,那可是名门望族,家谱可以追溯到山东琅琊。西晋末年“五胡乱华”之时,为避战乱迁到了江南。也就是说,他们和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着共同的祖先。甚至也有人断言,王阳明就是王羲之的直系后代。

王云的六世祖王纲,生活在明朝初年,和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是好朋友,官至兵部郎中、广东参议,在平定苗民叛乱时遇难。儿子王彦达用羊皮将父亲的尸体包裹运回老家,并发誓不再为朝廷出力。王彦达之子王与准精通《礼记》《易经》,响应父亲的呼吁,一生平民,自号遁石翁。王与准之子王世杰,人称槐里子,却入朝当上了太学生。王世杰的儿子就是王伦。

王伦字天叙。他特别喜欢竹子,在自己家的屋前屋后都种满了这种植物。这还不算完,他还给自己起了个“竹轩翁”的号,显示自个儿淡泊名利:似乎只要有一间竹屋,能给他遮风挡雨,就别无他求了;有一张竹床,能让他躺下休息,就心满意足了;有一辆竹车,能载着他游历四方,这一生就无怨无悔了。

竹子在汉语中有着特殊的意境,象征着读书人超脱的品性,清高的风骨。王伦也希望自己和王家后代,在大明王朝这么一个认钱不认人的污浊社会中,能保持学者的节操,也能像竹子一样品行端正。

王老爷子一生中最大的遗憾,是自己未能考取秀才。在那个科举取士的时代,一个读书人没有功名,就如同今天一个歌手开不了演唱会,一个球员进不了国家队,一个教授出不了论文集,一个美女买不起爱马仕,都是很没面子的事情。因此,他把全部的精力,都放在栽培自己的宝贝儿子身上,希望王华能够承担起光宗耀祖的使命。

王华当然要努力,他不但要自己中进士,还要教育好儿子。他牵着小守仁的手来到书房,想让他见识一下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。

王华让儿子坐下来,顺手操起了一本《孟子》,冲着小守仁微微一笑:“孩子啊,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……”突然,他笑不出来了,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儿子。

王华的表情越来越吃惊,神色越来越紧张,呼吸越来越急促,最后,干脆一下子坐在了椅子上!

小守仁却还摇头晃脑,站在那里念个不停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……”

天哪,这小子把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轻松地背出来了,而且一点错都没有。别人都是学而知之,我儿子是生而知之,太出奇了。莫非,这孩子真是文曲星现世?

这也太可怕了吧,王华想到这里,额头上的汗都流下来了。他稳定了一下情绪,严肃地问:“你怎么会背这个,谁教你的?”

“禀告父亲,爷爷以前读书时,孩儿听过几遍,故而就全记下来了。”

呵呵,不能开口说话不代表听不见,听得见的人不一定能背得下来,能背下来的不一定能背全对,但我的孩子做到了,我的孩子可真不简单。

王华抚着孩子的脑门,很快乐很满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