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
  1. 当前位置:
  2. 诗歌库
  3. 赠岑东隐先生二首[1]

赠岑东隐先生二首[1]

岑东隐老先生,余祖母族弟也,今年九十有四矣。双瞳炯然,饮食谈笑如少壮,所谓圣世之人瑞者非耶?涉江来访,信宿而别。感叹之余,赠之以诗。


东隐先生白发垂,犹能持竹钓江湄。

身当百岁康强日,眼见九朝全盛时[2]。

寂寂群芳摇落后[3],苍苍松柏岁寒枝[4]。

结庐闻说临瀛海[5],欲问桑田几变移[6]?

圣学工夫在致知[7],良知知处即吾师[8]。

勿忘忽助能无间[9],春到园林鸟自啼。

【注释】
[1]嘉靖五年岁初,岑鼎涉江来访,王阳明作此二诗相赠。诗见《阳明先生文录》卷四、钱明《王阳明全集未刊散佚诗文汇编及考释》著录。岑东隐 :岑鼎(生卒年不详),字懋实,号东隐,王阳明祖母岑氏族弟。 [2]九朝 :九朝并非确数,岑鼎生于宣德年间,卒于嘉靖年间,共历八朝。 [3]摇落 :凋残,零落。 [4]岁寒 :比喻忠贞不屈的节操或品行。 [5]瀛海 :大海。 [6]桑田 :指桑田与沧海的相互变化,比喻世事的巨大变迁。 [7]工夫 :指积功累行、涵蓄存养心性。致知 :儒家哲学用语。历代儒家学者有不同解释,王阳明认为“致知”即“致吾心之良知”,即“致良知”。 [8]良知 :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。语出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王阳明提出“致良知”的道德修养方法,认为良知即天理,存在于人的“心”这一本体中。人们只要推及良知于客观事物,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,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。 [9]勿忘勿助 :引用“勿忘勿助”典故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亡,勿助长也。”意思是在道德涵养中,心不要忘记,也不要助长求速。无间 :不间断。